零展品到上万件宝贝,馆方揭秘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背后强大的“朋友圈”
一万多件 ( 套 ) 宝贝,从无到有。新唐风建筑,敦厚不失灵秀。
6 月 16 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正式开馆迎客。作为全国首座建在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它还没诞生,便已备受关注。
为什么是新唐风,未来运营思路是什么?6 月 13 日,一场小型座谈会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召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等人进行了揭秘。
这是一座建在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
虽然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没正式开馆,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拍照打卡。
走在三湾风景区,仿佛人在画中,耳边传来阵阵鸟鸣,身边花草香扑鼻。最显眼的,当属像巨船一般的博物馆、敦厚不失灵秀的大运塔、红色时尚感满满的剪影桥 ……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 这是一座建在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 龚良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不仅是公共服务设施,还是文旅融合的旅游目的地。"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定位为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大运河历史概况、现今状态和运河美好生活的一流博物馆。"
龚良介绍说,国内现有的运河主题博物馆都是从某一角度或在某一地域局部展现大运河的文化要素,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则是从时间跨度、空间跨度上实现大运河文化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的整体概念表达,以此来立体呈现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观众可以在馆内了解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的前世今生,领略运河上的水工智慧、舟船式样、漕运盐利、贸易商业、饮食风物、市井生活,以及运河沿线的自然生态、运河与 " 一带一路 " 的交汇融合。
作为国家文化公园里的博物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陈主题便是大运河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种美好生活是方方面面的,大运河滋养了两岸的人民。"
展品从无到 1.2 万件,多亏了强大的 " 朋友圈 "
1400 岁的老汴河剖面,细细密密的炭化粟米、厚重的苏州金砖 …… 博物馆里一万多件(套)" 宝贝 ",让人眼花缭乱。
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
作为一个 " 零展品 " 的博物馆,这么多精美多样的宝贝是如何集齐的?座谈会上,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给予揭秘。" 最关键的是建立知识体系,所谓知识体系就是告诉观众要关注什么。比如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历代各类型船舶的发展、河工的智慧以及沿岸非遗等,我们一个个按照顺序完整地呈现。" 为了这,南博邀请了全国运河沿线博物馆界的 " 大佬 " 们一次次开头脑风暴,贡献智慧。
零展品怎么办?征集!王奇志说,2018 年 8 月,他们在接受交办、具体负责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展览和运营时,面临的状况是 " 零藏品 "" 零展品 "。
" 我们通过很多渠道征集展品,有捐赠的,有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有兄弟单位的支持,多管齐下。最终在两年间,我们征集到了 1.2 万件(套)展品。" 王奇志说,这么短的时间内聚集到这么多的 " 宝贝 ",多亏了南博自身的实力,以及强大的 " 朋友圈 "。
据介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 ……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内设的 11 个专题展览中,不少宝贝来自运河沿线城市文博单位的帮助。馆中体量最大的宝贝,老汴河剖面是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支持下,从开封截取搬运而来,占据一整面墙,犹如巨幕电影;馆中最不容忽视又容易被忽略的宝贝,炭化粟米,来自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
老汴河剖面
一两年内,年游客量将达 150 万人次
着眼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如何取得长足发展?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江苏省文旅厅直属事业单位,它又坐落于扬州。"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说,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江苏省文旅厅的指导和扬州的支持合作。她透露,6 月 15 日,江苏省文旅厅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来保证博物馆的长足发展。
郑晶介绍,根据合作协议,江苏省文旅厅负责向财政申请博物馆后续的运营和维修经费。同时,在展品的征集、展览的合作教育、科研提升以及藏品的分配等方面,对博物馆给予倾斜;扬州市人民政府,为博物馆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系列保障;为了确保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文旅厅委托南京博物院,负责博物馆的运营管理。
" 我们希望双方能共同努力,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打造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 5A 级景区。" 提起扬州,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瘦西湖。郑晶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扬州的下一个 5A 级景区,为外地游客提供更多旅游选择。" 我们给出承诺,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博物馆的年游客量将达到 150 万人次。
郑晶表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为扬州本地市民带来不少福利。" 借助南博的‘朋友圈’,我们将和众多国内的知名博物馆合作,举办临展。此外,我们也会举办很多国际一流的展览,让扬州市民得到文化的滋养。"
来源:现代快报
共商“科技支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近百名代表齐聚“文物科技创新论坛”